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眾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在有139010人自發參與的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這項調查中,55.6%的人選擇建築設計直接走開,23.4%的人選擇留下證據或找到證人後再扶,12.6%的人選擇撥打110並等待,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主動扶起來。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倫理學研究室主任卞紹斌直言,當人們開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問題時,就表明社會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問題。
  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這個問題近年來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關註與討論,不少人在說出“會扶”這個答案時變得猶豫不決。近日,“四川達州3名兒童攙扶倒地老太被訛”、“浙江金華八旬老人倒地五六分鐘市民不敢扶”、“北京老外撞人支票貼現卻誤傳倒地老人訛詐”等一連串事件,讓公眾的關註與討論推向新的高度。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絡對13901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持續關註與扶老人有關的新聞室內設計,20.2%的受訪者承認在自己身邊有過老人倒地而得不到幫助的事情發生。87.4%的受訪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慮在當前社會普遍存在,84.9%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慮,扶不扶老人很糾結。
  遇老人倒地 為何55.6%受訪者汽車借款選擇直接走開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眾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在有13固態硬碟9010人自發參與的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這項調查中,55.6%的人選擇直接走開,23.4%的人選擇留下證據或找到證人後再扶,12.6%的人選擇撥打110並等待,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主動扶起來。
  “可能會裝作沒看見走過去吧。”當被問及遇到老人倒地後會怎麼辦時,家住天津的趙泉想了一會兒後這樣說。他直言,現在“碰瓷”的人太多了,如果倒霉碰上了,錢是小事,關鍵是心裡憋屈。就算不是“碰瓷”的,好人做到底,打了120肯定得跟著把老人送到醫院,醫療費也得自己墊,萬一遇見的是孤寡老人更是攤上一堆事。“不是不想扶,真的是扶不起。”
  對於同樣的問題,北京某互聯網公司職員羅君的回答則不同。他表示,雖說大城市人際關係比較淡漠,但是出來打拼久了,看身邊的老人總能想到父母,如果遇見有老人摔倒,自己會去關心一下。“父母在家鄉年事漸高,也有可能遇到這種情況,我希望在他們摔倒時有人關心,其他老人的子女肯定也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得到幫助。”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倫理學研究室主任卞紹斌直言,當人們開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問題時,就表明社會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問題。因為一個有價值的道德行為應該是出於良知和義務的意圖,應該是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甚至是面臨艱難、痛苦和困境依然執著以求的,當幫助他人需要計算成本利益,考慮利害得失時,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道德。
  “如此久而久之,純然的良知將被矇蔽,道德原則將主要受制於功利的考量,人們將不再相信道德法則,最終是道德感的喪失、道德法則的瓦解和人際關係的冷漠。” 卞紹斌說。
  復旦大學哲學系講師鬱喆雋表示,現在大家是有心做好事卻擔心惹事,長此以往,人際間會慢慢形成一種冷漠,許多社會成員會有對整個社會的一種失望感,同時每個人也會對自己有一種暗示,認為自己發生什麼事情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87.4%受訪者表示當前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慮
  “雖然基本的道德準則告訴我,遇到老人摔倒當然應該主動扶起來,但是在如此多的信息轟炸之下,我難免對自己的堅持有些疑惑。” 羅君坦言,在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問題上,他有著道德上的焦慮——不扶自己良心上過不去,扶又怕被訛。這個問題有時會讓他非常糾結。
  “如果帶女兒出門碰見老人摔倒的情況,我就真的傻眼了。”趙泉的女兒今年4歲,在幼兒園裡老師會教小朋友樂於助人、尊老愛幼,書里畫的也都是小朋友扶老爺爺老奶奶過馬路。遇見摔倒的老人,如果不扶,怎麼對女兒解釋呢?如果扶了,碰上訛人的給女兒造成心理陰影怎麼辦?“真希望我永遠不要碰到這樣的問題。”
  對於普通老人而言,大家在扶老人問題上的道德焦慮也漸漸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說實話我真不相信有這樣的老人存在。”北京某中學退休教師劉齊(化名)一直弄不懂那些訛人的老人是怎麼想的,“究竟能為了多少錢把老臉都丟了?是因為沒有保險?或者子女對他不好?”
  劉齊直言,訛人的老人畢竟是少數,媒體不能凈撿著負面的個案去寫,弄的老人好像都是為老不尊、倚老賣老似的。大家不能因為個別極端的事件,就對整個老人群體產生誤解。“前兩天我還和兒子討論這件事,我告訴他,如果我摔倒了,我首先就會大喊‘我是自己摔倒的’。”
  調查顯示,87.4%的受訪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慮在當前社會普遍存在,84.9%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慮。
  “‘扶老人’的道德焦慮是整個社會信任缺失的表現。”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路直言,這種普遍存在的焦慮,反映出的是社會人際關係的惡化與社會信任紐帶的斷裂,這會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及整個社會的運行帶來巨大成本。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國老年人的醫療保險可報銷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傷可能對於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經濟負擔,甚至可能擔心子女埋怨自己。如果醫療保障能夠減輕老人這一負擔,他們也就沒有必要找人轉移責任,這是一個制度的問題。” 鄭路說。
  鬱喆雋表示,在年輕人扶老人的案例中,如果判決不當可能會造成代際之間的矛盾。本來社會中的人是一種共生、共存關係,這樣的案例如果越來越多,人們會越來越偏向於變成一種原始的孤立的個人,就好像人只能依靠自己,嚴重的還會出現反社會的行為。“應該重視這些案例對年輕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真的這樣下去,幾十年之後,可能就沒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種傳統的道德追求了。”
  59.5%受訪者認為惡意訛詐他人的老人應受懲罰
  如何才能化解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慮”?受訪者首選“惡意訛詐他人的老人應受懲罰”(59.5%),其次是“目擊者要勇敢講出真相”(15.1%),排名第三的是“司法判決應註重對社會的引導”(7.2%)。接下來是:媒體不能只渲染部分極端個案(5.7%)、相關部門要給人可信服的真相(5.2%)、在社會上倡導勿以惡小而為之(3.1%)等。
  鬱喆雋表示,當大家都在談論扶老人事件,說明大家都還很關註這些事件及其背後的問題。如果當大家對這種事情冷漠對待、認為理所應當時才是最糟糕的。“常言道人言可畏,如果訛了別人,以後便再無人相信你,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這本身就是做壞事的一個後果。從制度層面而言,如果訛人的人受到法律的嚴懲,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卞紹斌表示,法律法規是外在的,道德良知和道德信念才是左右個人行為、構建良序社會道德法則的根本源泉。當下應當改變那種灌輸式、教條式的道德教育模式,著重培育基於道德自律的實踐理性能力,特別是出於良知和義務的道德自覺能力。
  “要彌補社會信任紐帶的斷裂,化解焦慮,制度保障是必須的。”鄭路建議,一些公益慈善組織可以設立基金會,專門針對扶老人被訛的情況,提供法律援助和資金支持,從而減輕大家的顧慮,降低風險成本。“雖然大家在討論這一問題時表現出了一定的擔心與焦慮,但我相信,如果真的遇見類似情況,大多數人還是會伸出援手。”
  調查中,28.1%的受訪者認同,雖然扶老人事件被吵得沸沸揚揚,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倒地,冷眼旁觀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都還是會伸出援手。
(原標題:84.9%公眾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糾結)
(編輯:SN0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q76tqcyk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